推薦:張家界導游網 官網認證微博開通 >>>
第四節
影城劇院 頂級規模
湖南第一家湘劇戲園——宜春茶園
宜春茶園集茶館與戲園于一體,于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開業,沈姓商人建于太平街孚嘉巷。該園仿北京“廣德樓戲園”款式營建,與舊式茶園無異,演出湘劇,是湖南省第一家湘劇戲園,為戲班班主經營。廳內造三面舞臺,臺前置茶桌方凳,賣茶而不售戲票,這種邊喝茶邊看戲的娛樂方式,清末稱之為“視聽之娛”。湘劇仁和班、春臺班在此演出,晚晚座無虛席。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歇業。
湖南最大的文化實體——湖南大劇院
湖南大劇院創建于1998年11月,直屬于湖南省文化廳,是中國演出市場上一個重要演出基地,省會長沙標志性的文化建筑,是集影視、演藝、娛樂、美食、康體、休閑為一體的省內最大的文化實體。劇院擁有最現代的舞臺設施和觀演模式,擁有全省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超豪華電影廳。18米寬超大銀幕,奧斯卡頒獎音響,在全國排名第八位,其他60-300座電影小廳9個全部采用2K、1.3K數碼放映。全省第一家數字電影廳的大廳和中廳引進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杜比數碼立體聲5.1聲道電影環音系統,同時還擁有一流的中央空調系統和消防設施以及高檔自動扶梯和高速電梯。
東方“紅磨坊”——長沙歌廳
長沙歌廳文化,在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之下,十余年的發展,形成充滿活力的娛樂產業門類,名揚全國各地。據統計,長沙大小歌廳、酒吧、演藝吧等娛樂場所已發展到數千家,每天吸引40多萬人前往消費,每年帶來的經濟收入達20多億元,歌廳文化已成為湖南省發展文化產業的名片。長沙歌廳的文化魅力在于最本色的民生百態、最開放的娛樂胸懷、最生動的市井表達,將湖湘文化、高雅藝術有機融入長沙歌廳文化,追求健康、文明、藝術,符合不同層次觀眾需求。長沙歌廳文化從無到有;從最早在全國打響“歌廳文化”知名度的琴島歌廳,到異軍突起的田漢大劇場、大中華歌舞劇院、歐陽胖胖大歌廳、港島演藝中心、新琴島歌廳;從傳統式歌廳、劇院式歌廳,到集歌廳、劇院、酒吧或KTV于一體的混合式經營歌廳的發展,依然延續著長沙歌廳的特色,一批深受市民喜愛的本土笑星大兵、奇志、楊志淳、周衛星、何晶晶、王湘平、李清德從長沙歌廳里走來,讓您在不知不覺中享受屬于平民生活的真善美。火辣辣的長沙歌廳文化以其獨特誘人的魅力占據著千千萬萬長沙市民的夜文化生活空間,同時也吸引四方賓客的腳步和目光。長沙歌廳“天天有演出”的神話,被南來北往的客人稱這為東方的“紅磨坊”。長沙歌廳文化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走向大江南北。
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田漢大劇院
田漢大劇院是一座以專業演出為主的現代化劇院,是湖南省一流的高雅藝術殿堂,是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田漢大劇院,有1206個座位,擁有國內一流的16米旋轉舞臺,全數字化控制的印象燈光設備,世界頂級的伯恩斯坦鋼琴。為了保障藝術精品的完美展示,田漢大劇院特請清華大學建聲學教授按高標準專業演出劇院的要求進行建聲設計。音樂廳采用全自然聲設計,有835個座位,廳堂裝修格調清新、典雅,擁有德國九尺斯坦威鋼琴,是舉行交響樂及室內樂演出和獨唱、獨奏、重奏的專業性音樂廳。
湖南歌廳文化的旗幟——大中華歌舞劇院
湖南省大中華歌舞劇院,是經省文化廳備案的湖南私企500強之一。該劇院是湖南省唯一擁有自己的藝術團的歌舞劇院,其舞蹈演員是第五屆金鷹藝術節指定班底。該團由舞蹈隊、歌隊、民樂隊、舞臺美術隊、曲藝隊組成,有京劇、雜技、民族舞劇、歌舞、民樂、芭蕾、話劇、相聲、曲藝各種地方戲曲等各種表演節目。該劇院將前衛、典雅、現代、傳統、奔放與含蓄融為一體,始終引領著湖南的歌廳文化,成為湖南歌廳文化的一面旗幟。
湖南最早的娛樂航母——長沙港島演藝中心
長沙港島演藝中心位于長沙市人民路,由湖南慶生文化娛樂管理有限公司接管并斥資數千萬元以大規模、高規格、高品位的全新理念搶灘長沙娛樂市場,開發出全新港島演藝中心節目內容,將劇院、歌廳、酒吧文化融合,集欣賞、娛樂、休閑一體化的娛樂航母。其整體設計來自維也納金色大廳,雍容華貴,雕塑精美,金碧輝煌,總面積3800平方米。三層看臺,可容納2000名觀眾同時欣賞舞臺精彩節目。它配有升降拳擊臺,水上芭蕾泳池,小提琴式伸縮舞臺,湖南唯一頂級設備英國特寶森音響,26臺等離子顯示屏現場同時直播,絕對讓您大開眼界,嘖口稱奇,難忘“港島之夜”。
湖南第一家國營電影院——銀宮影劇院
銀宮影劇院(原新華電影院)是我國僅有的具備七十多年院史的老字號電影院之一。1951年省文化局收購,改為長沙市文化界第一家國營電影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由中國電影公司聲學專家重新設計改造,原為湖南省唯一能放映70毫米電影(含35毫米)的電影院。電影廳坡度高,銀幕大(寬18米,高9米),觀感舒服,高靠軟座,中央空調,數碼立體聲音響,是湖南省視聽效果最佳的專業電影院。銀宮電影院曾在長沙首映第一部國產彩色電影《大路》(30年代電影)《出水芙蓉》,轟動全城,使長沙人第一次看到了彩色電影。
湖南第一個擁有“3D巨幕”的影廳——長沙萬達國際影城
長沙萬達國際影城是由大連萬達集團投資建造的五星級高檔多廳影院,位于長沙黃興路步行街萬達商業廣場,是湖南第一個擁有“IMAX - 3D巨幕”的影院。巨幕電影的面積是普通銀幕的三倍,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影像系統。該技術采用了世界上最大的膠片格式(比普通膠片高10倍),通過2卷單獨的膠片同時進行圖像捕捉和放映,使畫面清晰度大大提高,“IMAX”在國外因此被譽為“電影的終極體驗”。影城共有9個電影廳,無論影廳數還是座位數都是長沙最多的,可容納2200名觀眾同時觀影。影廳全部采用國際最先進的數碼視聽設備,如意大利放映系統、美國osc功放系統、德國施耐德高端鏡頭以及英國進口超視野巨幅銀幕等。
湖南第一電影超市——橫店瀟湘王府井影城
橫店瀟湘王府井影城是橫店集團自主投資、按五星級影城標準設計建造的豪華多廳電影院。影城于2005年2月正式開業。占地6230平方米,擁有10個國際標準影廳,共1600座,每10分鐘就可以上映一部電影,被譽為“湖南省第一電影超市”。影城采用國際流行的人性化設計,座椅高檔、可調節,每排間隔達到了1.2米,高度起坡達到了30厘米,兩座位間寬距達到了56厘米,超大的間距保證了每位觀眾最為完美的觀影視角。影城在湖南首次設置了滿足高端觀眾的貴賓廳,且專門配置一個貴賓休息廳,貴賓觀影廳內設高檔可調節躺臥的座椅,在湖南影院中第一次讓觀眾體驗了“躺著看大片”的新感覺。
湖南第一個“五星級”電影院——株洲千金文化廣場電影城
千金電影城采用“高起坡、低視點、寬排距、大銀幕”國際流行新模式。共擁有七個電影廳,可容納855位觀眾坐席,可同時放映寬銀幕、遮幅幕、普通幕等多制式數字立體聲電影、3D立體電影、高清晰數字電影。放映設備精良:采用杜比公司認證的雙紅光放映機、德國原裝鏡頭,杜比CP650解碼器、皇冠功放、JBL音響、SR/D、DTS全制式數字立體聲系統。配套設施齊全:雙向扶梯直達、上下快捷方便,大堂寬敞高雅、裝飾新潮,廳內座位豪華舒適,超短候場時間,中央空調,冬暖夏涼。電影品種多樣,影城的大片都將實現與全國同步上映,是湖南省的第一個“五星級”電影院。
湖南規模最大的職工文化活動中心——長沙市工人文化宮
長沙市工人文化宮于1989年1月建成,位于東塘廣場西南側,占地面積4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5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文化、娛樂、學習、游覽于一體的多功能的職工文化活動中心,規模為全省第一。有文化、科技、教育圖書樓、工人體育館、培訓中心,服務樓、游泳館、球場、游樂場、人工湖等,娛樂設施主要有舞廳、滾軸溜冰場,排練廳、健身廳、咖啡館等,是全省最具影響力的一座集學習、娛樂、運動、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型職工文體活動中心,也是湖南省第一家“全國示范工人文化宮”。
之最關聯
湖南省體育場館概況
據民國56年(1947)《湖南年鑒》“教育概況”統計,湖南省僅有省屬公共體育場1個(即又一村體育場),縣屬公共運動場地61個。當時全省設77個縣,有16個縣無公共體育場地。縣屬運動場多系因陋就簡地利用縣城的文廟坪、武廟坪、校場坪和老衙坪舊址,平整后置以籃球架、排球柱、單雙杠等設備即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南省各地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陸續建設了一批體育場地。到1989年底,全省有各種類型的體育場地共計26827個(未含駐省部隊和鐵路系統),其中體育場20座,體育館58座。這些體育場地的建設大體分三個階段: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為第一階段,70年代為第二階段,80年代為第三階段。據對體育場、體育館、運動場、小運動場、燈光球場和游泳池等6種場地的統計,第一階段修建的占13%,第二階段修建的占34.8%,第三階段修建的占52.2%。
改革開放后,湖南體育場地的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發展速度較快,技術標準較高。全省幾種主要體育場地有半數以上是1980-1989年修建的。體育場建了17座,占總數的85%;體育館建了25座,占總數的66%;游泳池建了77個,占總數的69%;運動場建了50個,占總數53%。80年代,湖南省為適應優秀運動員集訓的需要,還興建了長沙樹木嶺訓練基地、岳陽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擴建了郴州體育訓練基地。
但從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來看,湖南的體育場地還是量少質次。全省1989年的26827個場地中,簡易籃排球場有24627個,占91.8%,而列入全國國民經濟計劃指標的“二場、一池、一房”(即運動場、有固定看臺的燈光球場、游泳池、訓練房)標準場地只有976個,僅占場地總數的3.6%。按照國務院[1983年]167號文件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爭取10%的縣有“兩場、一池、一房”的規定,湖南到1989年底只有8個縣達到這個要求,僅占全省縣市總數(124個)的6%。學校的體育場地尤為不足,特別是小學的體育場地奇缺。1988年,全省有小學49742所,只有小運動場139個,籃球場8579個,平均357所小學才有1個小運動場,5.8所小學才有1個籃球場。
湖南綻放武術花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將民間流傳的武術作為體育項目予以推廣,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武術得到不斷發展。1950年,“長沙市大眾國術社”成立,成為武術的業務指導機構。1952年,長沙市成立業余武術運動委員會,由向愷然負責。1958年9月,湖南省體委在全省各地選調一批優秀民間武術骨干,經過集中訓練,組成了湖南省武術代表隊,并于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武術表演。到1979年,省武術隊有運動員31人,這年9月在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湖南武術隊獲得女子雙人對練第4名,女子傳統器械第6名的好成績。1985年全國武術比賽中,湖南武術隊獲女子雙人對練亞軍。1985年全國武術比賽中,女子雙人對練榮獲冠軍,湖南武術隊還獲得男子棍術第六名,男子太極拳第五名和集體項目第三名。1988年,全國武術錦標賽在長沙舉行,湖南隊獲男子團體第四名,集體項目第二名。湖南武術隊男女運動員及民間拳師,多次出訪,先后到越南、伊拉克、北也門、敘利亞、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美國以及南太平洋諸國表演,受到歡迎。
在湖南各地,民間武術迅速發展。湖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提出: “農村體育以武術為重點”,鼓勵和支持發展武術館和私人拳社。現在,全省大部分縣市成立了武術協會,初具規模的武術館有100多家,季節性教拳的拳社有數百家,全省有上千名拳師在各地從事武術傳播活動。全省各級體委及時對拳師進行技術考核,并根據他們的技術水平分別授予一級拳師、二級拳師、三級拳師稱號。每年舉辦一次武術散手比賽,已辦了五屆,第一屆只有7個隊參加,1990年的第五屆有23個隊參加。
政府對發展武術運動有成績的單位,及時予以表彰。1984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東安縣和新化縣“武術之鄉”稱號,這兩個縣后來又獲得“全國武術之鄉”稱號。
湖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加強對武術的理論研究,成立了武術學會。在對全省武術活動進行大規模的調查、挖掘、整理的基礎上,出版了《湖南武術史》、《湖南武術拳械錄》、《湖南武術人名錄》。多次召開全省武術論文報告會,編輯武術論文集,一批武術專籍相繼出版,劉杞榮的《太空子午棍》、譚周文的《螺旋拳》、陳益球的《梅山武功》、萬天石的《武林傳奇》等,深受大家歡迎。
八拳功法及源流
三步八拳、互為表里、相輔相成,以拳為主打上中下三路。
八拳為母,練右邊,勁剛而形方,匾身下勢、搶身、疾進有力連續攻擊,一氣呵成。八拳有兩種:起勢出虎爪稱虎爪八拳,出炮拳稱平頭八拳。套路大同小異,同出一源。
三步為子,練左邊,勁柔而形圓,側身下步、前手揮圓搶勢、后手埋伏進攻,動作結構嚴密緊湊。三步亦有兩種:一種三步跳、回頭跳三步為鷹象,另一種回頭不跳為鶴象。
此拳強調“硬中有軟不破、快而能穩不破”(王潤生語),而去繁從簡,短少精悍、快速果斷為典型的純攻擊型拳種。
戰術打法上取“以直破橫,以橫破直,不招不架”,出同邊手足,講究步法、轉換靈活、發動整體,剛柔相濟。
起式收式也別具一格:起式以毫不客氣、極干脆的出手,收式卻以拱手結束,以示禮貌,給人信心十足,必勝無疑的感覺。整個套路有古樸蠻拙、蒼勁有力,架大勢野、兇猛強悍、疾進奔放,子母循環、變化無窮的風格和特點。
套路中原無腿法,講究近身粘貼而打,故從套路式中演變而來的方法極多,單練的手法(配步法)有單鞭手、雙鞭手、父子手、大車輪、小車輪、攪手、餓鷹撲食、雄鷹展翅、大神拳、小神拳、連三柱、掃肘手、提攔手、攤手等。三十六手進而變成一百單八手。可謂內容豐富、變化繁多。套路中雖無腿法,但散手中也用極矮的腿法,同時也利用進、退、換、奪、轉,奪步之機用跪、壓、鉤、攔、絆、踩等法與手法相配而成跌法,成為多路極短的散手拳打。其中有著名的沾衣跌、三步凌、五步凌等使用價值很高的成套動作(凌為土語,指對方如踩滑冰,三、五步之內對方必應手而倒)。
學此拳時,先練功勁,再練步法,最后才練拳,故功力雄厚,使人血氣方剛、力大無窮、好鳴不平。但也由于此拳過于兇猛狠毒,而被歷代拳家嚴守秘密,視為“絕門”功夫,從不肯輕易傳人,練時不為外人窺見為約。故流傳時很不全面,有的只知八拳,有的只知三步,有的不知基本功勁,有可能是慎重起見以免是非。
胡眉將此拳帶入湖南,頗似武松故事。胡曾為上海水口頭目,因傷人命充軍至長沙,牢頭李道生羨其技藝,敬為長輩,后保釋胡住其長沙縣竹山之口家中。胡亦感其誠,朝夕授之數年而去。
其源流有兩種傳說:一為蛇鶴相斗而悟其道,一為伐木居深山老林,得白猿傳授,故有人稱八拳為母式猴拳。
傳授此拳和棍術的龔壽泉老人(已故)說此拳無拳譜,靠言傳身教。龔老師從學杜榮階、王美成和王潤生,功夫極深,為人謙和厚道,不善辭令,珍持自重。
馬王堆氣功
馬王堆氣功為桃源人僮俊杰創編。其功理源于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及古今導引、吐納之術,具有較好的醫療作用。
馬王堆氣功有22種功法。主要的有鎮靜止痛、安神催眠的“催眠功”,增智生慧的“健身功”,補氣健腦、健美體型的“健美減肥功”,以及“采氣扶正功”、“去濁存清功”、“飲泉食棗功”、“茁壯成長功”、“降壓功”、“提神醒腦功”、“凝神定意功”、“霹雷功”、“舒心平喘功”、“舒經活絡功”、“壯腰固腎功”、“運氣吐納功”、“簡易導引功”、“調經止痛功’等。
馬王堆氣功的主要特點是簡便易學,有導引詞,并伴以古樸音樂,見效快,不易出偏差。該功特別強調大腦序列的調節,注重意念導引,講究意、氣、形相結合,做到以意領氣,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
馬王堆氣功的“催眠功”,通過1700多場表演,當場收到催眠效果。1987年僮俊杰在深圳舉行的兩次國際氣功交流會上,“催眠功”顯示了群體催眠效果,引起海內外氣功界的關注。“催眠功”有六步功法:練功前排盡二便,不打鬧嬉戲,不吸煙飲酒,不喝濃茶,輕松愉快,心靜如水。第一步天衣無縫,第二步折陰還陽,第三步太極周天,第四步直透中宮,第五步醒酗灌頂,第六步元神歸竅。催眠功的歌訣是:“夜閑人靜萬念消,松恬圓遠任風飄;意守泥丸封七竅,怡然自得飛九霄。”催眠功既可用于自身催眠,又可為他人催眠,長期堅持可祛病健身,鎮靜、止痛、抗衰老。
武術名流劉樹群
劉樹群,1967年12月生,法號釋延峰,系嵩山少林寺第34代弟子,筆名隨緣居士,湖南雙峰人,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散打裁判、一級武師、國際氣功研究會會員、職業藝術品拍賣師、高級編緝、記者。
曾任“中國少林寺雙峰精武館”館長兼“少林影視特技隊”總教練,多家武術院校的客座教授,現任《湖南日報新聞天地》主任記者兼《新聞天地網》藝術總監,《華夏藝苑》主編,“中國當代藝術協會”終身名譽主席,“香港書畫院”理事,“全國書畫觀察員”。他8歲習武,師從少林寺云海、永漢大師,擅長少林拳械、散打技擊,多次獲得全國散打冠軍,后求學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修“文化藝術品經營與管理”,是一位勤奮好學、文武兼修的愛心武林人士。
出版的論文及著作有《少林武術發展史》、《少林鐵頭蛤蟆功》,合作出版了《中華武術精英譜》、《當代名人風采》、《公務員面試手冊》等,有三百余篇報道發表于權威報刊、網站,現正準備出版《愛心呼喚》詩文集與《當代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其中有兩篇論文獲國際金獎,先后獲“社會綜治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少林十佳拳師”、“中華武術精英”、“愛心武術家”、“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人才”等稱號及武術貢獻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國家領導人接見,中國武協主席張山為其題詞“弘揚武術、培養精英”,“武林怪杰指書大師”唐世友為其題詞“腹有華章真俊逸,人到無求品自高”。《真功夫》雜志社發了專題報道“少林獨秀又一枝”,傳略已入編《中國當代武術家辭典》、《中華武術精英譜》,《世界優秀人才庫》、《中國名人風采》等辭書。
晏西征的《歷屆奧運中國金牌頌》
一位既是武術家,又是詩人的湘中漢子,懷著對奧運精神的無比崇敬,對奧運冠軍的由衷敬佩,用3年多的時間制成了一本高2米、寬1.4米,內有25折100個版面,長達78米、重達300公斤的《歷屆奧運中國金牌頌》巨型書畫大冊頁,創下了一項“奧運紀錄”,該冊頁于2008年4月下旬開始在全國一些城市巡展。
他,就是晏西征,一位蜚聲國內武壇的著名武術家,一位曾被國學大師文懷沙稱贊為“文人沒有他的氣魄,武者沒有他的文采,并世所鮮見之人才”的當代文武奇才。
在為2004年雅典奧運會第一枚金牌得主杜麗創作了一首奧運冠軍贊美詩后,晏西征一發而不可收,為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另931名奧運冠軍都寫了贊美詩。之后,他又潛心為洛杉磯、漢城、巴塞羅那、亞特蘭大、悉尼以及冬季奧運會的中國所有奧運冠軍創作了一首贊美詩。總計115首文辭清麗、意境高雅的贊美詩,構成了《歷屆奧運中國金牌頌》組詩,堪稱中國第一部奧運冠軍謳歌史。
晏西征的奧運情結由來已久。他認為,奧林匹克文化內涵豐富,武術和其他體育項目都是通過身體、技能的競技來一分高下,都必須依靠強烈的好勝心來維持、來推動,而且武術也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兩者可以完美結合。晏西征同時認為,體育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不亞于體育對人類健康的作用。為了表達對體育運動之積極組織者、參與者和支持者的敬意,晏西征一直在努力完成為中國奧運冠軍樹碑立傳的夢想。并一直耕耘武壇、培養武術人才,還多次出國推廣中國傳統武術,為武術早日進入奧運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完成了對中國奧運冠軍贊美詩的創作之后,晏西征開始遍訪全國各地文化名人,得到了上百位書畫名家的支持。他們用書法、國畫作品賦予奧運冠軍贊美詩美麗而厚重的表現形式,使贊美詩融詩、書、畫、印于一體,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后,晏西征又想出了一個偉大的創舉:把奧運冠軍贊美詩書畫作品制作成一個巨大的冊頁,并將在全國一些城市巡展,推動奧林匹克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的傳播。
晏西征認為“奧運紀錄”沒有止境,他現在還有一個夢想,就是爭取在一個適合的地方建一個奧運冠軍碑廊,每一塊碑上都刻上奧運冠軍的簡介和贊美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他向全國公開征集奧運冠軍贊美詩,為北京奧運會及以后獲得奧運冠軍的中國健兒征詩,并不斷補充到奧運冠軍碑廊里面來,且永久的持續下去。
湖南歌廳文化
湖南的歌廳文化,從1988年長沙的第一家歌廳——“航空歌廳”成立算起,已走過了15年的風雨征程。15年來,由當初的一哄而起,遍地開花,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一度沉寂,幾年低迷,再到1999年以“紅太陽演藝中心”異軍突起的混業經營,如今,正步入一條較為理性的發展道路。其影響遍及全省各主要城市,并正向省外輻射,成為湖南文化娛樂產業的一個品牌。今日的湖南歌廳文化,在引導大眾的精神消費、改善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滿足大眾健康向上的娛樂需求,抵制娛樂業中的“低俗化”、“西化”傾向,弘揚民族藝術,建設先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確實起到了積極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經過10多年的艱難探索、刻意經營,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在走產業化之路,努力探索與文化事業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方面,也邁出了引人注目的一步。
1988年,當湖南的第一家歌廳——“航空歌廳”誕生在長沙市的航空賓館時,石破天驚,萬眾矚目。很短時間內,遍布全省東西南北、大大小小裝飾或豪華或簡陋的各類歌廳橫空出世,多達數十家。由于競爭的日趨激烈,部分歌廳為了迎合部分觀眾的低級趣味,“葷”段子、黃段子等一類惡俗一度風行,由之引發了社會普遍不滿,也引起了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一系列強化管理的措施推上前臺,歌廳熱度隨之亦開始驟降。經過一段時間的相對沉寂,一些聰明的經營者終于在管理部門與廣大觀眾之間找到了較佳的契合點。這一時間長沙的“琴島歌廳”另辟蹊徑,規范經營、追求特色,逐漸形成了以它為代表的歌廳發展模式,省會幾家骨干歌廳生意日益紅火,湖南歌廳步入了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在眾多歌廳勉力支撐,茫然無措的時候,以長沙“琴島歌廳”為代表的經營模式,成為這一時期湖南歌廳的一大亮點。1999年,香港中華集團與湖南省合資的“紅太陽娛樂有限公司”搶灘長沙娛樂業,在經過深入考察、反復論證之后,斥巨資盤下閑置的原湖南體育館場地,將之改造成舞臺功能齊全、坐席豪華舒適、可容納1000多人的大型娛樂場所——紅太陽娛樂中心,淡化主持人,強化新奇、時尚的歌舞表演,間以大量民族民間的絕技絕藝,加上觀眾青睞的相聲、小品,變單一的歌廳經營為舞臺演出的混業經營。這樣一來,使省會娛樂參與者眼睛一亮,趨之若鶩,一下子成了省會長沙娛樂界的巨無霸,每天觀者如潮、一票難求。“紅太陽娛樂有限公司”的獨步先行,引爆了長沙歌廳的重組與新生。一時間,琴島、大中華、JJ等歌廳群起效仿,混業經營在長沙乃至全省歌廳成了執牛耳的經營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長沙歌廳逐步走上了正軌。老牌的“琴島”、“大中華”、“JJ”、“華天”、“通程”、“神龍”、“佳城”,后生的“紅太陽演藝中心”、“大中華歌舞大劇院”,特別是名聲大噪的“田漢大劇場”,各顯神通,流光溢彩,形成了省會文化娛樂產業的一支勁旅。其中最為火爆的是田漢大劇場、琴島歌廳、紅太陽演藝中心、大中華歌廳、大中華歌舞大劇院。這些場所一般每晚9:15開演,每每8:50左右就座無虛席,遇上情人節、復活節、感恩節、圣誕節這類年輕人視為時尚的西方節日,還有民族傳統中的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常常是“洛陽紙貴”,一票難求。
湖南省湘劇院
湖南省湘劇院成立于1949年10月。建院以來,劇院上演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如《琵琶上路》、《五臺會兄》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時,徐紹清、彭俐儂、楊福鵬和羅元德分別榮獲一、二、三等演員獎和榮譽獎;《百花公主》、《李白戲權貴》巡回演出于京、滬、寧、漢、豫,使湘劇影響不斷擴大;1986年,劇院前往香港參加首屆中國地方戲曲展演出,所帶《拜月記》、《生死牌》等劇目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和贊揚;1987年,創作劇目《山鬼》和《鳳簫怨》在湖南省首屆“洞庭之秋”藝術節上分別獲獎;1988年,劇院攜《山鬼》、《鳳簫怨》、《斷橋》、《贈劍》等戲晉京演出,湘劇藝術家左大玢獲中國戲劇第六屆梅花獎,《山鬼>獲中國首屆戲劇節優秀演出獎;1990年湘劇傳統名劇《琵琶記》改編本以及《潘葛思妻》、《何乙保寫狀》、《古城會》等折子戲晉京演出受到好評,王永光榮獲中國戲劇第八屆梅花獎和文化部第一屆文華表演獎,《琵琶記》獲第一屆文華新劇目獎,后又獲湖南省優秀文學藝術獎;1992年,劇院創作新編歷史劇《唐太宗與魏征》獲湖南省文藝調演優秀演出獎;同年11月,劇院攜傳統名劇《白兔記》、《雙下山》及《拜月》等折子戲晉京演出,梅花三度盛開,賀小漢獲中國戲劇第十屆梅花獎;1994年,新編歷史劇《孽夢》獲湖南省新劇目調演一等獎;1997年,新編歷史劇《馬陵道》、《子血》和《白兔記》同時獲得田漢大獎,《子血》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文華表演獎、文華音樂創作獎和文華舞美設計獎。
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劉春泉(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生死牌》、《打鼓罵曹》)、董武炎(一級演員,代表作品《訪白袍》、《遣白袍》)、左大玢(一級演員,代表作品《子血》、《風簫怨》)、王永光(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琵琶記》、《山鬼》)、賀小漢(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白兔記》、《子血》)、直和煜(一級編劇,代表作品《山鬼》、《黃荊樹》)、王湘強(一級演奏員,代表作品《山鬼》、《子血》)、陳愛珠(一級演員,代表作品《琵琶記》、《李三娘》)、唐伯華(一級演員,代表作品《徐九經升官記》、《馬陵道》)、陳飛虹(一級作曲,代表作品《白兔記》、《馬陵道》)、顏燕雨(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泣血杜鵑》、《啞女告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