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張家界導游網 官網認證微博開通 >>>
第一節
史志檔案 文學專著
中國第一抒情長詩——《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該篇詩作長達375句、近2500字,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早最長的抒情詩,堪稱中國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反映屈原一生不懈的斗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屈原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斗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表現了詩人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俊潔的人格。《離騷》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杰作,不愧為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篇。離騷一詞,司馬遷解釋為離憂,王逸解釋為別愁,班固解釋為遭遇憂愁,近人又有解釋為牢騷的。如果從屈原寫作這首詩篇的時間、內容及其所欲達成的目的來分析,他是在遭受小人讒陷,被楚懷王冷淡、疏遠之際撰寫的(公元前313年左右),是要寫給楚懷王聽的,意思是“我經歷著思想波動,不得重用,便回去干老本行”。從這個角度來說,屈原用“離騷”作為篇名,取意為“陳述自己躁動不安的心情”。縱觀《離騷》全詩,不僅文辭流暢,而且也充分體現出屈原的機智和策略。事實上,屈原創作《離騷》,并不是單純在發牢騷,更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有著明確的目的,意在通過這篇長詩,申明自己憂國、憂君、憂民之赤子之心,影響并感化楚懷王,以便能夠繼續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
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史地著作——《海國圖志》
魏源(1799-1873),湖南邵陽金灘人。1842年編撰的《海國圖志》-書,是中國近代史學第一部較為詳盡、較為系統的世界史地著作。書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種資料,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所記各國氣候、物產、交通貿易、民情風俗、文化教育、中外關系、宗教、歷法、科學技術等,都超過了前書。所以有人譽《海國圖志》為國人談世界史地之“開山”。
湖南第一部省級地名志書——《湖南地名志》
由湖南省幾百位地名工作者和地名志編輯人員共同組織采集編撰的《湖南地名志》,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省第一部省級地名志書和重要的地方文史資料。全志上下卷,約1500萬字,500多張圖片,內容有行政區劃與居民地、自然地理實體和人工建筑物、革命紀念地、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地名故事與由來等,較為翔實地記述了我省地名的歷史和現實。該書為社會各界提供湖南省準確、全面、完整、系統的地名資料,是湖南一本集存史、資政和教化于一體的百科全書。
湖南第一部家庭檔案——《王振庭家庭檔案》
2007年“五一”期間,湖南省冷水江市毛易鎮六旬老人王振庭推出了20多萬字、共計246頁的《王振庭家庭檔案》(首卷之一)。他主編的這部家庭檔案成為湖南第一部家庭檔案。《王振庭家庭檔案》分為“王振庭家族世系圖表”、“家庭大事記”、“家庭親友明細表”三部分。檔案串聯了家族世系94代名錄,時空跨度達2550多年。其主編的村志和撰寫出版的家庭檔案,被湖南省檔案局黃美春局長稱為“湖南省第一部村志”。
湖南第一部宗教志——《沅陵縣宗教志》
《沅陵縣宗教志》共22萬字,體例上采用篇章體,按教分篇,各教獨立成章,另設宗教事務管理和宗教人文兩篇,全書共計七篇;體裁以記事敘述方便為原則,記、志、傳、圖、表、錄、照片綜合運用。全面記述了沅陵縣境內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五大宗教在沅陵的傳播、發展和傳承,客觀地記載了宗教事務管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施,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內容,如實地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沅陵縣宗教工作所取得的各項成績,是湖南省第一部縣級宗教志書。
湖南書法史上的重要著作——《周用金行草字匯》
《周用金行草字匯》,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年鑒》副主編、湘籍書法家周用金一人書寫而成的,此部書法字典第一次從不同的書法字典上采集了4000個常用漢字的五種行草寫法,繁簡兼備;第一次在編排體例上按拼音排序,查閱便利;第一次列出了中英文對照,雙語并用。此書深受書法界及廣大讀者的關注和青睞,2008年發行以來已經第四次印刷,開創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和普及的先河,實為中國當代書法界一次新的創舉。
中國第一部書法專業年鑒——《中國書法年鑒》
《中國書法年鑒》(2006)是由湘籍書法家周用金發起并組織編寫,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編纂的第一部書法專業年鑒,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洗鵬任編委會名譽主任并題寫書名,中國書協主席張海任編委主任并寫序。《中國書法年鑒》(2006)視野開闊,是2006年書法領域的信息大全,既有各級領導的重要講話和中國書協第五屆書代會的一些重要文件,也有代表當代書法理論水準的學術成果;既有以文字、圖片剪影和作品選登等形式記錄了中國書協2006年中的主要工作內容和重大活動,也有各省書協的工作、活動大事記;既有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專業展覽的介紹,也有七十多位當代書壇名家的作品展示;既有各省、市書協機構會址,也有書法專業院校及書法培訓機構、全國書法媒體機構、文房四寶及書法作品經營機構實用信息,可以說濃縮了當今書壇工作和書法事業的方方面面。隨后相繼出版了2007、2008、2009版本。
湖南第一部黑茶專著——《安化黑茶》
由安化縣茶葉協會會長伍湘安撰寫、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安化黑茶》長達40多萬字,該書對安化黑茶的起源、產地、茶行的興起、茶馬古道的由來,萬里茶路源起以及晉、陜、甘等地茶商帶來的晉陜文化與梅山文化的融合等都進行了理性的論證,對“安化黑茶”傳統的制茶工藝和茶文化、茶歷史進行了翔實的記述,系統地概括、總結了安化黑茶的發展史,是目前湖南省茶葉界寫縣域茶葉的第一本專著。這本書的正式出版發行,不僅為安化縣乃至湖南省茶產業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而且對促進安化茶產業的發展,為打造中國“安化黑茶”品牌,共同創造“安化黑茶”的美好明天具有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中國第一部女書專著——《女書習俗》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第一部《女書習俗》專著,為熱愛女書的讀者打開一扇了解女書習俗的窗口。該書詳細地記述了女書與古越文化習俗,女書流傳區的社交、婚嫁、生育與喪葬、節日習俗,女書與女紅文化習俗。永州市委副書記唐長久稱贊該書“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是熱愛、關心、學習、研究女書者的重要學習資料”。該書由江永縣文化局長謝明堯、中南民族大學女書文化研究中心李慶福等4人聯合編著。
湖南第一本傳媒案例教科書——《中國媒體大轉折》
湖南衛視最有活力的談話節目《新青年》的執行制片人歐陽國忠撰寫的《中國媒體大轉折》被媒體研究專家譽為是“中國第一本具有實戰操作價值的傳媒案例教科書”。該書信息密集、資料翔實,視角獨特,拓人視野,并且緊扣“傳媒大轉折”這一前沿主題,無疑為傳媒機構以及想進入或想了解傳媒的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望平臺。本書以前瞻性的眼光分析和展望中國媒體未來趨勢,視野開闊,視角獨特、信息密集。作者結合自己豐富的從業經驗,深刻地記錄分析了近年中國媒體業改革發展軌跡及其波瀾壯闊的變化。
湖南第一本農民工子女讀本——《同在藍天下》
為了使農民工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學校,長沙市雨花區在樹木嶺學校編寫的讀本基礎上,聘請一批資深教育專家先后修改20多稿,湖南省率先使用首本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編寫讀本《同在藍天下》。內容分為生活環境篇、安全自護篇、文明交際篇、自理自律篇。據了解,讀本首印10500本,免費發放給全區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這一做法,是由起初從為農民工子女“免雜費”“送書包”到“送安全”“送生存”“送發展”的轉變。
奧林匹克歷史上的第一部中文長詩——《燃燒夢想》
長詩《燃燒的夢想》,由湖南衡南籍詩人黃澄所著,于2008年5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是奧林匹克歷史上的第一部中文長詩。黃澄查閱了上萬份資料和圖片,歷時5年終于完成了這首長達2008行,近2萬字的抒情朗誦詩。該詩包括“古典樂章”、“現代文明”、“未來夢想”三章,它從公元前776年寫至2008年,時間跨越近3000年,內容囊括了奧運會所有的歷史,涉及人物近千個。詩歌舒放而跳蕩,豐贍而又凝練,充滿激情而又不乏理性。
湖南第一部描寫農民工長篇小說——《鄉村候鳥》
長篇小說《鄉村候鳥》出版,是湖南首部以農民工返鄉創業為題材的小說,作者系長沙市作協副主席鄧建華。書中描寫的是一群背井離鄉,在社會的最初轉型時期來到城市謀生的底層農民。醉魚,作為作家筆下這群鄉村打工農民的代表,不甘平庸,一直在城市里謀求發展。后來醉魚終于要回家了,無疑是一種意識的覺醒。這不是城市闖蕩的失敗,而是多年在城市闖蕩積淀上發生的一次新的飛躍。年輕勞力的大量外出,鄉村人力配置結構的嚴重失衡,使本來就落后貧窮的鄉村更加蕭條和沒落。作者心寄農村、農民,想通過自己的吶喊,為農民工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該書還曾獲得天涯網“十大圖書”稱號。
中國第一部漢俳愛情詩集——《月老河》
漢俳是中國詩壇新品種。長沙《漢俳詩人》雜志主編段樂三,2002年創辦季刊《漢俳詩人》,填補了中國漢俳期刊空白。同年,他在益陽市發起成立益陽市漢俳詩研究會,填補了中國市級沒有漢俳群團組織空白。2005年,正式出版中國第一部手機短信漢俳詩集《詩朋有約》;2006年,出版中國第一部漢俳連作詩集《風韻種種》;2007年,出版中國第一部漢俳愛情詩集《月老河》。至2009年11月,他已經在中國、新西蘭、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報刊與出版物上公開發表漢俳2625首,許多還被翻譯成外文,是當前中國公開發表和寫作漢俳最多的作者。段樂三先后擔任中國漢俳學會常務理事及日本漢俳學會高級顧問。《月老河》作品的問世,為中國詩歌整體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