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張家界導游網 官網認證微博開通 >>>
二、高度警惕澧水風光帶所屬地段現狀與城市《總規》嚴重不符的傾向。
澧水南岸:西溪坪地段和官黎坪地段,由于防洪堤還未興建,臨河地帶總體而言還是“一張白紙”。有后遺癥的主要在南莊坪地段。眾所周知,該地段是在沒有規劃的情況下倉促開發的,所以臨河一帶的建筑物好多都是背面“屁股”沖著河岸,實在有礙觀瞻;有的建筑物則直抵防洪大堤,可見在業主及審批者心目中,當時根本就沒有沿河大道之類的概念。
澧水北岸:鷺鷥灣大橋一帶(下至紅壁巖)因未修防洪堤,目前情況尚可;寶塔崗至大庸橋一帶屬老城區民宅密集地段,尤其是澧水大橋至觀音大橋一帶,是開發商看好的所在。迄今為止入駐的已有五金建材大市場(觀音大橋北端東側)、金海岸(澧水大橋北端東側手巾巖地段至汽車站)以及寶慶房地產開發公司在建的“十字街”商城(南正街南端東側)。南正街南端西側的一大片,目前正在與商家緊鑼密鼓地洽談。
從調研和實地考察中得知,這一地段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無修建性詳細規劃;二是“張家界市城市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規》)中雖有相關的概念性條文,卻未能按《總規》的要求實施。
(一)關于建筑風格。
《總規》第36條寫道:“結合舊城沿河地方特色建筑群的建設”、“南正街兩側地段及南正街東西兩側的沿河地段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商業服務區。”《總規》第81條寫道:“結合城市綠化及旅游設施的建設,創造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的新景點,如沿河湘西民居風格建筑。”《總規》第79條寫道:“在1日城區及城市中心地區以人造景觀為主,通過景觀視廊等手段與自然景觀形成呼應。在進行人造景觀的建設時,特別是在由自然景觀向人造景觀過渡的地帶,如沿河綠地的建設,應盡量采用天然的形態和材料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如湘西吊腳樓等。”之所以引文中特意使用了黑體字,是想強調澧水風光帶沿河地段究竟搞什么樣的建筑風格,2003年初正式實施的《總規》已有明確規定。但是我們與之對照一下南正街兩側地段、南正街東西兩側的沿河地段以及沿河地段舊城改造后的建筑物,有幾處是符合《總規》要求的昵?也許有人會說五金建材大市場、金海岸等,是《總規》出臺前的產物;那么2005年才破土興建的“寶慶商城”(現改名“十字街商城”),原定的建筑風格根本不符合《總規》要求,毫無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可言;未必我們的職能部門就只有跟著開發商屁股跑的義務,而無須對《總規》負責?幸好今年9月新加盟擔任總經理的大股東蘇躍武先生,由于素質不一般、膽識不一般,他力排眾議,推倒重來,重新規劃設計成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補充說明:蘇躍武先生初始也是接著搞非民族風格的。本文作者先是率領部分政協委員組成的調研組作過實地調查了解;再是作為該項目規劃設計之專家評審組成員,曾與評審組其他成員一道兩度否定了公司方提供的設計方案。嗣后,又苦口婆心給蘇先生為代表的公司方講道理、做工作,頗具素質和頭腦的蘇先生終于接受了我們的觀點)。否則,西起南正街南端,東至永定區糧庫,北起回龍東路,南抵南正街南端東側的這一大片,又將為一群低檔次的建筑累贅物所充斥。那么,六百多年衛城的核心地段,好端端又將毀給低檔次的舊城改造了!看看人家上海的城隍廟,看看人家成都舊城改造時新建的“錦里古街”,就完全可以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在這一地段搞湘西北特色建筑,必定會成為城市的景觀;搞其他中不溜秋的馬賽克建筑,無非是給城市添幾堆贅肉。2005年10月召開的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對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和國際接軌”的所謂現代化而忽略自身個性與特色,其建筑與城市傳統風貌并不協調的傾向給予了嚴厲批評。不知道這一批評能否引發我們的觸動與反省?
(二)關于防洪堤。
《總規》第85條寫道:“澧水的開發與整治應在保證其行洪功能的前提下,兼顧綠化、旅游、休閑、景觀及沿河交通等諸項功能。”已建成的兩段水泥防洪堤,是以防洪為單一目的的堤防工程,由于對環境效應和生態補償重視不夠,導致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河流形態直線化、堤防材料硬質化等等,顯然沒有具備旅游、休閑、景觀功能。既然我們的市城區是作為與武陵源核心景區配套的山水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來建設的,既然穿城而過的澧水是這座城市極其重要的景觀軸、是塑造城市個性和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那么作為澧水風光帶有機組成部分的堤防工程,除了防洪功能之外,同時還必須具備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而待建的防洪堤是否會按《總規》要求,兼顧上述功能,則只能心存疑慮地拭目以待。
(三)關于綠化帶預留地段。
《總規》第86條寫道:“沿澧水兩岸……在常年水位與防洪堤之間,均設置70~100米寬的濱河綠化帶。”而實際的情況是,這條規劃中的綠化帶面積正在一步步削減而變窄,最窄的地方只有5米寬了!
(四)關于沿河地段已有的規劃設計。
調研中得知,1993年~1994年市設計院曾受托搞過“沿河美食購物一條街”的規劃設計;2000年因為五金建材大市場在建,市經投公司受托,先后匆匆組織搞了個“沿河綠化帶(風光帶)規劃”和“街景規劃”。用規劃部門專業人士的話來說,這些文案究其實只是一些道路系統之類的設計,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