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張家界導游網 官網認證微博開通 >>>
二、土家族傳統文化變遷的主要特點
新中國成立后,土家族傳統文化在弘揚與創新中發生了重大變遷。這種變遷主要有以下兩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形式和內容的重組。其一,是將傳統形式與內容進行藝術化改造與提煉,使之更為優美,更具藝術感染力,讓人記憶深刻,易于流傳,如民歌《龍船調》、《黃楊扁擔》、舞蹈《巴山舞》等;其二,是將新的內容注入傳統形式,如在民歌的創作當中,增添反映時代特征的內容,使之更為生動有趣;其三,用新的藝術形式表達傳統的文化內蘊,如歌舞劇、繪畫的創作等,形式新穎,為傳統文化的生命增添了活力。另外,電影、電視藝術形式對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創新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文化場域的移置。文化場域是土家族傳統文化的生存與展現空間。土家族傳統文化場域主要集中于鄉村的庭院、場壩等地。新中國成立后,文化場域逐步由鄉村移位至城鎮,城鎮成為土家族文化展演的空間,許多由政府組織和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節日活動均在城鎮舉行,出現明顯的舞臺化趨向。
導致文化場域移置的主要原因:其一,城鎮中擁有主要的文化場館和設施,除影劇院、廣場外,不少城鎮還將土家族傳統的文化設施移建城鎮。如擺手堂過去作為土家族擺手活動的重要場所,主要修建于村頭山間平地。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宣傳民族文化,許多城鎮都建有擺手堂,如1988年來鳳縣在縣城內修建湘鄂渝黔土家族聚居區的第一座具有現代性建筑特征的擺手堂,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被譽為“中華擺手第一堂”。此外,恩施市也在民族文化宮內建有擺手堂等。州、縣文工團經常下到鄉鎮,利用城鎮中的文化設施來表演傳統的文藝節目。其二,許多旅游景點為增加旅游項目,經常組織表演土家族傳統文藝。其三,各地政府還以城鎮為中心舉辦民族傳統文化節,既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又可發揮廣告效益,擴大地方影響,達到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目的。1983年春節,保靖縣遷陵鎮舉辦盛況空前的調年會,表演人員計3000人,觀眾達6.5萬人。演出人員在保靖廣場進行了土家族傳統的舞蹈表演、民歌對唱、民樂演奏及戲曲、體育等多項表演。1993-1995年,龍山縣陸續舉辦盛大的“中國湖南(龍山)土家族擺手節”。2001年來鳳縣舉辦了首屆土家族擺手節,全縣各鄉鎮和縣直各單位都組隊參賽,表演了土家擺手舞。2008年10月,來鳳縣又舉辦了第二屆名為“中國寶石花·來風土家擺手節”,此次擺手節活動主題是“擺手頌盛世,酉水耀明珠”,時間為4天,規模宏大,包括開幕式、有關項目簽約儀式、土家民族經濟發展論壇、土特產品展銷活動、改革開放30年成就展及民族風情展示和大型演唱會等內容。在湘西里耶,2007年11月18日舉辦了名為西安臨潼一湘西龍山“秦文化之旅”暨中國湖南(龍山)第二屆土家族擺手節。其四,土家族農民進城打工,為了自娛自樂,也將傳統的文藝形式帶人城鎮。如龍山縣城民安鎮、來鳳翔鳳鎮、宣恩縣珠山鎮等地,每晚均有上百名農民(也包括部分城鎮居民)在十字街口演唱三棒鼓、山歌、南戲等。